近期,國產手機在國內市場捷報頻傳,市場份額持續(xù)走高,大有趕超三星蘋果之勢。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,在2017年第二季度,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中,中國企業(yè)占據三席,在個別地區(qū)實現了對三星蘋果的反超。不過隨著國產手機在全球市場的爆發(fā),硬件同質化現象也愈發(fā)凸顯,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,AI手機有望成為創(chuàng)新的突破口。
銷量爆表,國產機再扳一城
從全球市場來看,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顯示,2017年第二季度,三星以7950萬部出貨量、22.1%的市場份額繼續(xù)位于榜首;蘋果以4100萬部出貨量、市場份額下降到11.4%排名第二;華為以3840萬部出貨量、10.7%的市場份額保持在第三;OPPO以2950萬部出貨量、8.2%的市場份額保持在第四;小米以2320萬部出貨量、6.4%的市場份額今年首次重回前五陣營。而在中歐、東歐市場,華為手機銷量反超蘋果,僅次于三星。
相較上年同期,國產手機呈現集體爆發(fā)之勢,不僅在全球手機市場前五占據了半壁江山,位次也普遍得到提升。小米及時調整經營策略,將銷售渠道重心從線上營銷轉向實體門店遷移,迎合市場需求的定位帶領走出小米2016年低谷;OPPO依舊借助線下渠道+明星代言的傳統(tǒng)套路,出貨量保持高漲勢頭;P10和P10 Plus在國內外銷量雙雙飄紅,幫助華為市場份額首次觸及兩位數,打破國產機依靠中低端機攻占海外市場的定論。
隨著國內市場的飽和,國產手機廠商相繼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,國產機憑借其突出的性價比在海外市場占據一席之地,雖然與蘋果、三星相比,國產手機在整體出貨量方面還有不小差距,但未來,隨著國產機產品品質、用戶體驗、功能創(chuàng)新等方面的持續(xù)提升,將逐漸蠶食三星、蘋果在高端市場的地盤,這種差距也必將慢慢縮小。
創(chuàng)新疲軟,國產機硬傷依舊
國產手機在全球市場高歌猛進的背后,同質化現象也愈發(fā)明顯。盡管小米、金立、vivo、魅族等多款國產手機的全面屏、四攝拍照、屏幕下指紋識別、前后雙屏等亮點頻現,試圖掙脫同質化的束縛,但不可否認,在手機硬件層面的革新紛紛陷入停滯時,微創(chuàng)新似乎只是無奈之選。
屏幕上,從2.5D弧面玻璃到曲面屏再到全面屏,似乎形成統(tǒng)一發(fā)展路徑,對屏占比極限的追逐更是主流機型樂此不疲進行的游戲;芯片上,主頻高低和內存大小早已不是評價手機性能的唯一指標,對于產品更迭率如此之高的手機市場來說,芯片這一因素很難成為突出優(yōu)勢;攝像上,“雙攝像頭”已然并非獨家秘笈,6P鏡頭更有成為標配之勢,就連徠卡、蔡司此類專業(yè)鏡頭也紛紛入行攪局;外觀上,仿效大牌機型、相互借鑒痕跡明顯,新機型越來越缺乏辨識度,甚至個別機型除開LOGO區(qū)別,基本很難從外部找到差異點。
眾國內手機產商相繼意識到品牌識別度不高,是造成市場同類產品泛濫、產品競爭力差的根本原因,開始探索從智能手機的功能擴展轉向對某一功能的強化,以實現單點突破。盡管著力點各有不同,但總體上差距已很難拉開,國產手機產業(yè)陷入膠著期,消費者換機欲望低,市場期待智能手機在續(xù)航能力、網絡負荷、交互體驗等方面出現顛覆性突破。
AI風口,國產機迎爆發(fā)拐點
隨著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興起,手機在體驗創(chuàng)新方面有了更為完善的技術儲備。其中,代表了手機未來發(fā)展方向的人工智能更是被看作是市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。手機作為目前市場需求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,將其打造成移動AI平臺,不僅能夠為陷入創(chuàng)新困境的手機廠商續(xù)命,還能帶來更大的商業(yè)價值。
國產手機廠商深諳其道,紛紛將人工智能概念引入起旗下各產品中。華為將在年內推出自主研發(fā)的人工智能芯片,或成為第一家推出搭載AI芯片手機的廠商;魅族在Flyme 6上搭載名為One Mind的AI引擎,具備分析、決策、進化三大能力;ivvi手機提出智能3D體驗計劃,將順應人工智能發(fā)展大潮,借助AI及AR技術的融合,打造AI+AR+3D的智能計算視覺新體驗;錘子手機新系統(tǒng)將整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,顛覆現有“鼠標+鍵盤”交互模式,將日常辦公效率提升200%。
業(yè)內人士指出,未來3到5年,將是人工智能整個最關鍵的格局定義的窗口期。這段時間內,誰能把人工智能應用真正形成規(guī)模,把應用落地,誰就能在未來人工智能產業(yè)中占領先機。然而,人工智能的實現,需要以智能設備、芯片組和云服務的規(guī)模化為前提,同時其對計算性能、能源效率和設備云的協(xié)同作用提出極高要求。兩者決定了短時間內仍將處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疇內,相關技術能否達到大規(guī)模商用程度仍有待考驗,國內手機廠商扮演主導者強行切入的行為并不明智。人工智能不能僅是華而不實的噱頭,更要落地到產品體驗上面,切不可盲目的為了銷量而忽略實用性。